湘潭港

湘潭港于西汉时在湘南县境,属长沙国;县治为港城,在今花石。三国时,孙吴政权将县治迁至今石潭;又划湘南以东为建宁县,置县治于今株田,未久又迁至淦田,皆为沿水港口。南朝时,萧梁政权以建宁与湘南两县部分地域置湘潭县,湘潭之名即自此始。唐天宝八年(749),徙湘潭县治于洛口。“唐洛水,即今涓水,涓水入湘之口,在今易俗河市。市之湘水北岸为下摄司,今下摄司旁有城塘,塘侧有故城迹,其基甚侈,是即唐时徙县治之故城”①。宋元符元年(1098)析长沙县南五乡与湘潭县北两乡置善化县,(湘)潭善(化)间“以今大目寺山为界,自此湘潭之疆域乃定”。县治迁徙今址,位于湘江西岸,“水陆距长沙郡城均约百里,历元、明、清无复更张。”②今湘潭港初为县治时,港城不分。至明万历四年(1576),县令吴仲筑土城,东城墙濒临湘江,不时受江洪毁坏城基,典史张方礼复加修葺。至崇祯间,县令李遒龙重新甃石增堞,城墙始具规模。港城相连而有别,城东四门直通湘江,湘江即护东城之河。明末清初,因遭兵燹,港城全毁,《脱锥录》记载,当时醴陵至湘潭、衡山一带“千里白骨”。清康熙间,复筑土城,未久坏于水。乾隆间,湘潭知事秦铄,请得帑金二万四千余两修筑新城,并作护城石堤,于堤外港建码头多座。嘉庆中,县令张云璈两次营建港城。咸丰初,知事张坦,捐募巨金增补,城堞益崇。
湘潭县城在洛口时,虽有舟楫之利,但“市廛交易甚为简单,居人以布粟鱼盐获取所需”。改迁今址后,港城开辟,居湘江左岸,泊舟甚便,粤、桂、滇、黔由水运出西北者,必经湘沅而泊舟于此,泊业称盛。清代自乾隆中期至光绪中期130余年间,“各方商贾相率而来湘潭,如赣之药材、瓷器,苏浙之绸布酒酱,闽之烟丝,蜀之丹漆,北五省之旃裘、汾酒、关角、潞参、甘草等,均有输入……粤之海味、葵扇、槟榔等食用品,亦以湘潭为一大销场,每年销售不下三百万担,而银硃、玳瑁、珠矶、翡翠,以及化皮安桂之属,尤为珍贵,粤舟必逾岭峤(灵渠)由零陵直下抵潭以达长江流域”;“涟水、涓水流域的谷米,湘乡、邵阳之纸,郴州、零陵之烟叶、钢铁、连锡、硫磺、土红、茜席、土果等类,皆荟萃于斯”;水运商务“较长沙尤有过之”③。容闳《西学东渐记》载:自海禁开后,“凡外国运来货物,至广东上岸后,必先集于湘潭,由湘潭再分运至内地……中国丝茶之运往外国者,必先在湘潭装箱,然后再运广东放洋;故湘潭及广州间,商务异常繁盛。”尔时,港口“自杨梅洲至小东门岸,帆樯集连二十里,廛市日增,蔚为都会。”④码头由原先12座增至37座,市街由八总而十总而十四总,后增至十九总。在此繁荣期,城内商户分7帮(赣、粤、闽、苏、浙、湘、豫),车水马龙;港岸船户分9帮(浏阳、醴陵、岣嵝、衡祁、湘乡、宝庆、安化、长善、郴永),呈现“千里樯桅依市立,万家灯火彻宵明”的旺景,“岁入甲全省,凡摊捐皆倍他县,享有‘金湘潭’、‘小南京’之美誉”⑤。
清光绪三十年(1904)长沙开埠,湘中及滨湖等地与鄂、豫、川、苏、浙等省的商货交贸转趋长沙港。三十一年(1905)株萍铁路筑成,赣货弃水(萍水—渌水—湘水)依陆(铁路),不再取道湘潭;未久,米市又由易俗河改迁靖港,湘潭港的“商务地位乃不能不以长沙马首是瞻”⑥。但同期,湘潭辟为“寄港地”,英商太古、怡和2公司,日商日清公司,亦皆在湘潭港租赁码头,设置货栈,开展轮航;衡耒煤、攸县铁、郴永烟、湘(乡)宝(庆)纸,以及境内开采的煤炭、石膏与所产的花布、雨伞、香油、丹漆、玻璃等物,仍由帆船转输各地;船帮码头10余处,船行、牙行、栈行、箩行营业仍不衰。
民国初期,湘潭城墙拆除,港城一体,港岸棚户栉比,民用小码头遍及临江各巷;太古、怡和、日清、戴生昌等英日航商和本国招商局及楚利、长潭、潭衡祁等民营轮船公司,在湘潭港展开竞争,“大轮往来汉口、沙市、沅江、常德,每日一二班不等;小轮专驶长潭、衡永间,每日三四班不等”,客运一时颇盛。然民国6年(1917)起,连年军阀混战,横征暴敛,民不聊生,港城“商无大小,横被摧残”,商务遽衰,“昔之盛况,仅存十一”⑦。民国10年(1921),长(沙)(湘)潭公路通车,民国17年(1928)潭宝(庆)公路修通,民国20年潭衡(阳)公路竣工,湘潭港水陆中转客货年渐增多,至25年(1936)已有泊船码头58座,修造船作坊有64家,并兴起报关行。
抗日战争爆发后,苏、浙、皖、豫等省人民疏散内地,港城人口由20万增至30余万;民国27年(1938)11月,长沙“文夕大火”后,省境商业重心移至(湘)潭衡(阳),客商云集,商户大增,一度呈现战时的畸形繁荣。据民国29年(1940)湘潭县经济调查,港城有碾米、染织、烟丝、制伞、棕发、织袜、靴鞋、丝线等小工业作坊252户;有绸布、百货、国药、南货、卷烟、色纸、油盐、花纱、金银首饰、柴炭、香烛等行566户;有钱庄12家、猪栈72家、杂粮店33家、酒馆与旅社52家、面粉店72家、铁作店55家、药材行33家。由于战时食盐奇缺,膏盐生产更迅猛发展,港东岸自阳雀港、滴水埠、板塘铺至牛栏塘,绵延20余公里,公司林立。26年(1937)与29年(1940)比较,膏盐开采户由12家增至43家,产量由2万担增至6.6万担,贩盐者络绎不绝。是时,因公路、铁路毁坏,所有上述进出口货物基本上均赖水运。民国29年(1940)湘潭本港民船计1155艘,日进出口船只约在2750艘左右,高于战前近倍。“民国33年(1944)5月,日本侵略军陷湘潭,港口码头与街巷毁损十之七八”⑧。抗战胜利后,经济重心重归省垣,“复员”转运重点亦在长(沙)衡(阳)二地,湘潭港商务恢复滞后。唯因战时迁至安化、湘西等地的学校、机关、团体、工厂等纷纷返长,故水上客运一度趋盛,旅馆业、饮食业、酒酱业、修造船业由之而苏。光复2年后,因内战扩大,百业萧条,币值低落,港口物资交流呆滞,据民国36年(1947)10月对18个行业998家中、小商(厂)家的调查:倒闭的达275家,修造船业的失业率达78%,杨梅洲修造船工人中流传有“饥寒交迫莫奈何,长兴桥上打飞脚(长兴桥为杨梅洲上一汊河桥;“打飞脚”为方言,含跑步驱寒之意。)”的口谚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即着力恢复湘潭港航务。1950年8月,省航务局根据政务院财经委员会《关于统一航务、港务管理的指示》,对湘潭港进行调查,时港口有水运码头37座、储运仓库7栋,均陈旧,作业拥挤。1951~1952年乃新建客货轮航码头一座,占用岸线85米。1954年湘潭铁路大桥(湘黔线)改建竣工;1961年湘潭公路大桥(国道320线)建成通车,港城两岸新建的工厂、企业鳞次栉比,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,省交通主管部门乃配合城建部门与有关厂矿,于1955~1962年间,新建码头25座、仓库2栋、候轮室1处、货棚9栋,辟货场42处,相应配置作业机械33套、港作轮1艘、趸跳船11艘。1963年底,湘潭港自马家河至易家湾,岸线全长38公里,共设有码头110座,其中客运码头(含轮渡、划渡)16座,厂矿专用码头28座,余则为轮帆货运码头。“文化大革命”动乱,湘潭港基本建设工程无法继续进行,而港口管理则有省属湘潭港务局与市属湘潭港务处,划界而治,难以协调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湘潭港与湘潭市重新进行规划,随着城区范围扩大,港岸沿江大道加固扩宽,高层建筑增多,原有一些小码头废弃。1980~1995年,新建岸壁式码头和实体斜坡式码头18座,并添置各种机具设备170台(件)。1987年省属湘潭港务局港航分离,分别成立湘潭航运公司与湘潭港埠公司,并下放地方管理。自此,湘潭港由湘潭市港务处负责规划、建设、维护与管理。
1996年,湘潭港上起马家河,下至昭山湾,两岸岸线总长62公里,水域面积1700万平方米,陆域面积33.68万平方米;有码头泊位50个、最大靠泊能力500吨级;有仓库9栋、1.1万平方米,堆场19处、8.7万平方米;候轮室1处,620平方米;有各类装卸机械246台(件);按水域陆域分易家湾、谭家湖、铁牛埠、马家河、大埠桥、河西6个作业区,以河西、铁牛埠2作业区操作量为大,各占有9个码头泊位。是年,全港货运吞吐量106万吨。
湘潭港居东经112°47′、北纬29°53′,溯湘江而上37公里至株洲,顺流而下47公里抵长沙;历年平均气温17.7℃,最高40.4℃(1962年7月21日),最低气温-11.1℃(1972年2月9日);多西北风,频率39.1%,平均风速1.9米/秒,最大风速20米/秒(1967年3月30日)。港区降雨集中在3~5月,多年平均降雨量1300毫米,最大降雨量9081毫米(1953),最小降雨量997毫米(1963),年平均降雨日数154天,日最大降雨量299毫米(1964年6月27日);港口冬春两季间有雾,年均雾日20天;港口降雪期在12月至次年2月间,多年平均降雪日数12.9天,最大积雪厚度25毫米。无冰冻史。
湘潭港平均水位28.70米,最高水位38.98米(1976年7月13日),最低水位25.42米(1966年10月6日),最大流量20300立方米/秒(1968年6月2日);保证率98%的流量235立方米/秒,平均流量2051立方米/秒,极端最大流速2.72米/秒,河段最大流速1.1米/秒,河水多年含沙量0.1公斤/立方米,河床地质为砂卵石。